中国木材网 - 木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价格行情 | 技术前线 | 行业标准 | 专家看市 | 政策法规 | 选材指南 | 营销策略 | 企业新闻 | 商业数据 | 技术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木业知识 > 竹建筑,可再生材料的探索
F.biz | 商业搜索

竹建筑,可再生材料的探索

信息来源:wood-china.com   时间: 2014-07-18  浏览次数:429

    绿色建筑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自然的舒适。绿色建筑也讲究自然带给人们,带给建筑的一种和谐共生。在今年的世博会上,绿色、环保充满会场,其中的竹建筑展厅,带给了人们另一种对自然的向往。日前,记者在采访竹建筑展厅设计师马库斯先生的助手———上海筑竹空间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童凌峰时,他说,未来,可再生材料的建筑是一种发展方向。对于低碳和绿色建筑,他说,中国缺少一个详细的标准体系。作为竹建筑的启动者,他们都将推行这种以自然可再生材料的环保的建筑。
    竹子,节能的好材料
    记者:童总,我们知道,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竹建筑的展厅非常吸引人。据说,这是德中同行的最后一站,目前已经降下了帷幕,你是这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请谈谈德中同行的情况?
    童凌峰(下称“童”):是的,上海世博会是德中同行的最后一站。“德中同行”是一个历时三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动。从2007年10月份开始,整个活动足迹遍布南京、重庆、广州、沈阳、武汉、上海等中国城市。
    活动的前身是德国文化年,在文化年里,与友好国家和城市举行文化的交流,搞一些文化活动,宣传德国的文化。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提出搞文化年,更多地是想与中国携手面对下一个世纪更重要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城市。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中国和德国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德中行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每年选两个城市作为合作对象,2008年在重庆、广州,2009年在沈阳和武汉,2010年在上海。
    记者:为什么选竹子来做主题?
    童:当时的主创设计师马库斯先生作为艺术家,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课题,并征集想法。经过研究,他提出用竹子来做展馆,首先,可持续讲的是就地取材,如果展品和展厅从德国运过来,用完就丢弃,就非常浪费,也不可持续。因此,他产生了用竹子代表德国的想法。
    记者:据说,当时这个想法大家都有点质疑。
    童:开始大家都非常质疑,说用竹子怎么能所代表高科技的德国,怎么能代表工业化发达的德国呢?马库斯先生用德中设计结晶来回答了这个问题,虽然是用竹子,但是钢结点等是德国的技术,设计中有中国传统元素。如主展馆的外墙有金属网如中国丝绸,透明的展馆像灯笼。世博会的展馆也有很多中国的理念,屋顶像折扇,外面像折叠屏风,运用了很多中国的抽象的元素。
    记者: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材料,是很切合可持续的主题的。那么如果用在建筑上,好处是什么呢?
    童:竹子有很多特性,可以循环再生,生长快,易成材,三年可以成材,可加工利用,可吸收CO
    2,是节能减排的非常好的一个材料。在德中
    同行的活动中,每一站的竹展馆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记者:这些竹子要经过什么样的加工?
    童:为了使这种天然材料满足高科技的功能,中德两国的高校一同研发出了全新的加固工艺和防火技术。在建筑的结点上试用了全新的竹、混凝土和钢材的混合结构。所有的竹子构件经过锯切后,在两道风干程序之间,均预先经过高效防火介质的浸渍。与室内由竹子层压板制成的承重梁一样,外部结构中的竹杆也是倾斜承重,以便取得较好的稳定效果。
    记者:这种竹建筑,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吗?
    童:对于可再生材料的运用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多,竹建筑也是一种建筑的形式。而且中国的竹产品出口到全世界,每年产量都很大,前景非常看好。目前来说,竹子在建筑领域用得比较少,除了一些竹地板。无论木头和竹子,从表面上看是破坏环境的,因为要砍伐,但在建材利用中是低碳的,比木材更好,循环生长快。我想,在未来,有可能制定竹材料标准,在更多的建筑工程中使用。
    以后我们有更多结构方式,我们的研究方向,一个展厅是可拆的,像帐篷一样,另一个方向,是发生材料结合。
    记者:那么,竹子适用于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呢?
    童:竹子可以用在比较小的低层建筑,简单的来说,所有的木建筑可以做到的,都可以用竹子来代替。
    记者:目前,你和马库斯先生在中国做了很多的示范性的竹建筑,这种建筑推广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童:我们希望用竹结构的标准,弥补标准在中国推广的难度。目前中国也正在制定竹结构的标准。由冶金工业部牵头,马库斯先生也受邀参与,然后与国家背景大型设计院合作,共同来制定竹建筑的标准。
    记者:那么,国外有竹结构的标准吗?
    童:德国有竹子结构的标准,虽然德国不产竹子,但欧洲人非常喜欢天然的材料,竹子非常受欧洲人的欢迎,有很多科学家、结构工程师正在研究竹子在这方面的应用,尝试用这种材料应用到工程中。
    未来,中国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
    记者:德国的节能是非常领先的。你在德国学习和工作,目前又回到国内,你认为德国的节能经验有什么值得借鉴?
    童:我觉得最值得借鉴的是体系。最初,德国以及大部分西欧、北欧国家,因为气候寒冷,夏天比较凉快,不需要空调,对于节能不太重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大家意识到要节能,很多国家启动了节能的措施和体系,最明显的就是德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研究得非常透,然后做出了节能的标准。
    记者:那么,德国的标准体系是怎样的?
    童:德国的标准体系非常完善,节能标准非常细致,不仅有对建筑节能的要求标准,还有材料的节能标准,还要有其他的配套标准,如防火构造的标准等等,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节能标准体系。
    德国的节能标准,每年都要把标准提高一些。还会在每2~3年,就有新的体系出来,不断的更新标准。新建建筑,必须符合新的标准。旧建筑改造也要达到标准。
    记者:目前,在中国,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推广有一定的难度,关键在哪里?
    童:中国缺少一个标准体系。中国在节能方面的标准起步比较晚,2006年中国开始启动标准的制定,也参考了德国的标准来制定,但中国没有大的气候带的划分,所以标准做不了这么细。
    中国也没有像德国那样的配套的标准,比如对于一些材料,如苯板,是不可以用在7层以上的高层使用,因为它有可燃性,就没有标准。
    记者:据了解,目前的一些民用建筑,一些开发商对于节能建筑的开发不是很热情?
    童:我们认为开发商不愿意节能,其实也是因为体系不完善,如果构造、材料等标准没有解决,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果开发一个新的项目,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可能会遭遇如墙体开裂等问题,需要修补等问题。如果没有标准的制定,市场的监管,可能更麻烦。
    记者:也就是说,体系的不完善,会阻碍节能、绿色的推行?
    童:我想是有影响的。如果没有给客户理性的指导,市场的推广就会难一些。
    记者:你刚才说到市场的监管,德国对于节能是如何监管的?
    童:自觉,全社会意识好。德国对房子的要求很高,类似集资房的住房,都会按照标准来建造,而且是由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如果产品出现问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德国每一栋房子都有能耗证书,有能源费。租房子,也要提供能源证书。
    记者:我去德国的时候,感触挺深的是,在冬天的时候,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温度,他们会很自觉的关闭暖气?
    童:是的,这就是大家的意识中已经有了节能的概念。不是只考虑到使用过程,还考虑了其他的过程中的能耗。
    对于节能,另有补贴,如太阳能、节能灯,都有补贴。还要提高大家的节能意识的手段,在办公楼,空调的限制等,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把节能当做是切身利益,与自己挂钩。
    记者:绿色建筑的标准,目前国内多沿用了美国LEED的标准,也有人认为,其实德国的标准更好。你认为,哪个标准更适合于中国?
    童:美国和德国的标准都不适合中国。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如果套用德国的标准,配套跟不上,如果套用美国的标准,中国的监管力度不够。
    LEED的标准,市场化比较浓,必须要有美国公司的产品,涉及方面广。美国实行的是评分标准,如对材料,对垃圾的分类等,都有要求。而德国的节能标准集中在能耗方面,建筑有多绿色,是根据每年能耗的指标来衡量的。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可以在德国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用德国的技术,把能耗作为一个标准。其实,节能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概念。其实本质是一样的,方向也是一样的,追求是一样的。
    记者:作为一个建筑师,你如何在设计中进行节能?
    童:我认为,对于节能,业界有一点是要解决的:建筑外部结构,室内与室外的交接面。只要我们解决好这个交接面,这才是个好的节能基础。所以说首先要解决表皮的功能,才有条件谈节能,低碳或者绿色。
    记者:如何解决表皮功能?
    童:首先是解决采光。建筑要解决的是矛盾问题。如夏天,表皮要加遮阳,外遮阳、内遮阳,如果挡住太阳的光。没有挡住太阳的热,也不行。所以一般要外遮阳,而不是内遮阳。
    我们要从市场的不同的产品去挑选。自然通风,被动式的节能,不需要人的机械去帮助。如在冬天用太阳光加热房间,利用日夜温差来调节。要有被动式的理念。要利用到表皮上,既能解决遮阳,又能解决采光。如有一种产品,叫反射遮阳板,在遮阳上面做一个反射装置,下面的叶片是关闭的,上面的叶片可以把太阳光反射到室内。其实光是无处不在的。需要技术、产品去支撑。
    要有被动式理念,建筑师可以用被动式理念去设计,可以节能,如传统建筑,在通风和遮阳上,稍微注意,就会是不花钱的节能技术。
    记者:那么,推行绿色建筑,最重要的是技术还是观念问题?
    童:当然是观念问题。因为观念解决了以后,研究出来的技术才能运用好。厂家也要去研究,观念没有解决,产品再好也没有人买。包括甲方愿不愿意接受,这也是观念问题。
    用竹子,传递环保理念
    记者:德中同行中,竹子建筑带给人们的好处和启示是什么?
    童:其实在德中同行中,竹建筑的造价并不低廉,生产过程中,从材料采备,到结构的测试,需要业主方很多精力,和很多单位共同的努力。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把竹子当成一种可持续和低碳的象征。虽然现阶段,同样面积的价钱,可以用铝型材等来做,而且可以更好,也更坚固。但我们包括德国政府都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向全世界宣告低碳和环保,对传统材料的发掘、认识和使用的机会。
    记者:未来是否继续推广竹建筑?
    童:是的,未来我们都将致力于竹子等可再生材料的推广。目前,我们把剩下的展厅,逐渐找到了落户的地方,其中有同济、上海、德法农庄(国际可持续教育基地)。明年世园会也会放一个竹展厅,这些展厅只需有小小的改动,对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就可以重复利用了。
    记者:那么对于竹建筑来说,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童:竹建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的问题。从土建到取料都要有标准。竹子的个体差异大,质地、壁厚都有区别,竹子集成板可以代替木胶板。竹子除了代替木,还有很多特性,除了可以同木材一样另外它有一定的有韧性,还需要工程师、设计师和设计机构想办法去研究。
    上海筑竹空间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慕迪国际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
    2003年起与德国多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事务所和德国艺术家共同合作参与和完成多项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主要方向:可持续低碳城市规划、生态智能绿色建筑设计和自然材料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木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