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材网 - 木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价格行情 | 技术前线 | 行业标准 | 专家看市 | 政策法规 | 选材指南 | 营销策略 | 企业新闻 | 商业数据 | 技术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木材百科 > 港南区建成广西最大林板加工基地和林产品集散地
P.biz | 商业搜索

港南区建成广西最大林板加工基地和林产品集散地

信息来源:wood-china.com   时间: 2014-09-03  浏览次数:386

    林地面积仅50万亩,排在广西末位;2012年、2013年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6亿元和48亿元,连续两年居广西首位……贵港市港南区近几年林产业发展的增速每年都在40%左右,已成为广西最大的林板加工基地和林产品集散地。
  小资源做成大产业,港南区用了什么样的招数?
  起步期:企业要“唱戏” 政府搭“台子”
  林地面积小、自产原木少,2007年时只有浙江、台湾等地老板开的几家木材加工企业。短短6年时间为何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除了天时地利,更在于人为。”港南区林业局局长黄善尧说。
  天时。黄善尧说,2007年前后是港南木材加工业起步期,2002年开始种下的桉树纷纷到了采伐季节,刚建好的几家加工厂忙得日夜不可开交,“当时建一个厂投资并不大,向来精明的港南人纷纷投资:做建筑的能人来了,做羽绒的能人来了,做钢材的、做家具的、包山种树的也来了……一时间加工厂如雨后春笋。”
  地利。港南区坐落在西江黄金水道要冲,千吨级船舶常年可通航,作为大宗货物的林板材,首要考虑的是交通便捷。有人算了一笔账:1万立方米板材从贵港到上海,运价分别为火车210元、汽车320元、水运150元;而从运量看,一艘1000吨级货船相当于1列火车。“低廉的水运价,吸引外地客商前来落户。”
  当然,更多因素在人为。港南区委书记罗尚民介绍,从2008年起,港南区政府因势利导,除引导本地经济能人投资办厂外,还四处出击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在江南工业园“划出一个圈”——将2105亩作为苏湾木业集约加工区,并定格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平台。
  强劲的加工能力像一块磁铁,再加上加工企业靠量取胜,每吨原材料收购价比其他地方高50-200元,使得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南、桂平以及南宁、玉林、柳州、梧州等地原木聚集过来,慢慢地,“原材料-半成品加工-林产化工-胶合板压制-废料回收-物流贸易”的木材加工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在企业最想唱戏时,政府给他们搭起了戏台子——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及时建设了苏湾木业加工区,为企业大展拳脚提供了平台。”罗尚民说。(下转第三版)
  发展期:企业要“登高”,政府送“梯子”
  不少加工企业靠“一根木材”赚到了第一桶金后,便想到发展壮大,但遇到了工业用地指标少、融资难、审批时间长等难题。港南区通过激活“沉睡”的土地指标、说服银行放贷、提速行政审批等手段,为企业排忧解难,“在我们想扩大规模快速发展时,政府及时送来了‘登高的梯子’。”金利木业公司老总李西军这样比喻。
  业成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文友说:“2012年政府盘活了600多亩的用地指标,并提出‘谁有本事谁先拿地’,10多家有能力的企业每个获得了30亩以上的指标,新厂很快建了起来;政府还做了大量工作,帮企业争取到多家银行的信用贷款,手里有了资金,事情就好办了。”
  对于政府提供的服务,伟创木业公司总经理刘燕珍深有体会:以前办个证公司都要派出专人跟踪,从市里到自治区,有时一年半载都办不下来,现在只要填好材料就行,政府有人来取;项目刚批下来,林业局的人就来了,立项的事他们去跑。杨文友告诉记者,他在2012年7月筹建一个15万套家具板的项目,选址、环评、证件等在10天之内就办妥了。
  黄善尧介绍,从2008年起,港南区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对各个项目落实专人全程跟踪,实行“保姆式”一条龙服务,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都有区四家班子领导跟踪,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基本上是‘老板张张嘴、政府去跑腿’。”
  政府强劲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了木材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港南林业产业行业协会会长吴乃章说,港南已拥有木材加工企业700多家,其中胶合板企业近130家,产品畅销韩、日、澳等国家和港澳台、江浙、川渝、湘粤等地,人造板生产已成为当地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腾飞期:政府舞“龙头” 木条变“金条”
  虽然港南区木材加工业如今已成为广西18个县域特色产业及品牌之一,但当地政府仍在为日后的腾飞打基础,以舞动“龙头”来带动“龙身”、激活“龙尾”。
  第一个层面是抓苏湾木业集中区这个“龙头”,打造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的木材加工、林产品交易集散基地。港南区区长杨亚俊介绍,苏湾木业集中区已有42家企业入驻,产品多以绿色环保家具板、装修板、木地板和集装箱板等为主打,档次提升了;今年加快了二期1050亩木材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并配套建设一个林产品交易和物流中心。“在‘龙头’的带动下,一批原来生产普通板材的加工企业也加大投入,开展了标准化生产。”
  第二个层面的抓“龙头”是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杨文友从2008年开建第一家木材加工厂,目前已有7家。这位“泥腿子”出身,如今身价过亿的老板,在业内特别有号召力。他说:“港南生产的板材质量过硬,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货拉到广东后被撕掉包装,贴上广东厂家的商标,卖到海外赚取丰厚的利润。如果从种树到板材赚10元的话,那么种树的赚两元,木材加工企业赚4元,而广东厂家仅贴个商标上去,轻而易举地就赚了4元。”
  为此,刚当选行业名誉会长的杨文友代表行业向政府提出:建立林产品交易市场,打响本地品牌。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回应,今年初港南区政府将已倒闭的高能耗轧钢厂的地块盘活,作为林产品交易市场用地,预计6月份可开工建设。
  第三个层面的“龙头”是抓精品。记者在伟创木业公司看到,1.2万平方米的车间里是成堆的板材。已经过了20多道工序的板材,从自动化切刀设备上送过,不到10秒,一块厚度为1.8厘米的标准家具板便出炉了,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家具板是当地生产的最高等级的板材,销往韩、日、新加坡及中东、欧美市场。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木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