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金九银十,虽然没有迎来建材装饰行业应有的热度,却有两场行业盛会如期而至。从全国人造板工业研讨会到世界人造板大会,似乎正在高调唤起市场对这一传统产业的关注。
大概是6年前的这个时候,也是在一次全国人造板会议上,记者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给人造板行业带来的寒意。从那时起,转型就已经被提上日程。
如今6年过去了,人造板行业是否转型了?转了多少度?转得成功不成功?对于这些问题似乎很难有确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6年前那场金融危机所暴露的人造板行业诸多问题仍然还顽固地存在着,包括结构失衡、品质低端、科技含量低等。遗憾的是,与此同时,还增添了一些新问题。
记者曾经采访报道过,某地人造板产业发达而带动周边小农户进行国际森林认证,但这个典型的后续影响实际上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如意。因为出口萎缩,对认证木材需求减少,导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认证热度一下子又降为冰点;在广西,各生产企业特别是国有林场的人造板库存压力前所未有,甚至要租仓库来存放库存;就在离广西并不算远的江西,面临的却是原料不足导致的生产不足,原料吃不饱而不得已停产半停产。
这些结构性的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正在深深困扰着整个行业。
我们的木材利用率已经接近100%,处于领先水平,但是这种百分百的利用是否就是价值最大化的利用?为什么我们100%全利用所创造的价值还不如发达国家50%所创造的价值高?我国的人造板产量早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有人认为不应该再继续扩张了,可为什么高档次高质量的板材仍然是一板难求?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抽检了5省市的人造板合格率只有70%,意味着每10立方米板材就有3立方米是不合格的,如果能够按照此比率推算,那全国近3亿立方米的人造板中就有9000万立方米是不合格产品。这些产品流向哪里了,生产这些不合格产品的企业是否还在继续将错误进行到底……
很多问题,专家分析得很深刻,企业老板说起来也滔滔不绝,可为什么转型如此艰难?
说到底,这6年来人造板行业正处于一种“温水煮蛙”的状态。市场尚未彻底崩盘,企业也没有全部破产,特别是在整个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即便转型成功的企业也很难复制过去的高增长,而在降质压价的市场竞争中,没转型的企业却总是能获得辗转空间。一种对于转型阵痛的畏惧和本能的排斥,使企业转型的步伐走得艰难、徘徊、被动、无力。
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个行业,甚至唱衰这个行业,但仍然有包括记者在内的更多人,仍然因为人造板的可持续性、居家生活必备的旺盛需求性,让我们仍坚信这个传统产业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和释放。
人造板行业必须认识到转型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坎儿,越早转越主动,竞争力越强。必须主动积极地跳出表面安逸的温水,才能找到产业升级的活水。